欢迎来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团委!
首页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团委文件 学院动态 社会实践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首页>>社会实践>> 正文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简报第二十五期
2011年07月19日 作者: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第(25)期

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07 月17

     ★电力学院“寻访红色印记,支援农村建设”暑期

扎根基层 奉献一生

——采访探庄村党支部书记

  7月7日,我校电力学院“寻访红色印记,支援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队访了探庄村党支部书记韩水六。实践队员尹华同学针对农村经济、教育、安全以及党支部的建设等方面向韩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现将采访内容收录整理如下:

队员:韩书记,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经历吗?

书记:我的的确确是一名老党员了,1977年入的党,党龄已经有34年了。可以说,我个人的发展和我们的党是息息相关的。1976年,我入伍参军,1980年退役转业。1981年,通过竞聘成为村主任。两年后,升为党支部书记。

队员:那您到现在已经干了23年的村干部,这期间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您也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吧?

书记:的确是这样的,我刚上任那会儿,群众都不相信我能为他们办实事。为了发展村里的经济,我就要招商引资啊。为了说服村民,我就一家一家的去走访,上门说清楚这件事的利弊。1988年在村里划了40亩地办起了第一个企业,我就是第一个法人代表。

队员:那现在村里的经济上去了吗?

书记:现在村里已经有3个预制厂,木材加工厂2个,箱包厂1个,另外村上开了5家饭庄。村里一共有1337口人,人均耕地面积有1.3亩,人均纯年收入5700元。主要从事箱包、建筑行业,还有就是外出务工,在家务农。

队员: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话,不可避免会造成老人和儿童在家缺乏照顾,造成留守现象,您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书记:这个也是我现在头疼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小孩留在家里不仅会缺少照顾,而且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乡村小学的教学,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只能上语文课和数学课。回到家里,爷爷奶奶也不懂什么知识,只会催促孩子写作业,但是写的是什么他们也不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很大的厌学情绪。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这次你们实践队到我们这来,我是相当高兴的。学校平时一共有220名学生,现在来参加的肯定不止这个数。

队员:很高兴村民和您对我们支教的大力支持,刚才您说到了小学的教学水平问题,我们想了解下探庄小学现在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

书记:学校现在有12名老师,只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且年龄都趋于老龄化。你现在看到学校的五间教室,还是我最近翻修过的。本身我也是重视教育的,但是经费紧张,原定计划修的一栋教学楼已经申请2年了都没有批下来。

队员:尽管现在国家大力建设社区型新农村,但是目前来说村民居住还是比较分散。我们想了解当地的治安问题,村上都作了哪些措施?

书记:对于这个问题,彭店乡派出所和我们村委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乡上派出所派出巡逻队,基本覆盖全村庄。同时,村委每天晚会都会安排党员、村干部、民兵巡逻。村上还安装了安全大喇叭,一旦有紧急事件,两公里以内都能通知到。自我当村支书以来,村上没有发生一件刑事案件,无赌博和危害群众安全的事故发生。

队员:书记,您知道今年是建党90周年,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我党建设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村基层党员的发展又是如何呢?

书记:每年我们都会发展1个正式党员,培养2个预备党员,确定3-5个发展对象。但是,现在存在一个现象——年轻人的心一般放在经济上,很多人情愿出去打工,也不愿留在当地,轻年党员无法起到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队员:那么您对青年有什么希望或者嘱托吗?

书记:政策是好的,条件是有的,但是路在人走,事在人为。青年人需要做的就是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我们村上有两个大学生村官,他们都有很强的事业心,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但是农村条件有限,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都是限制条件。在农村创业不容易,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就很困难,想办事就更不容易了。年轻人有智慧,有能力,但是,走上社会就要从实际出发,学会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队员:谢谢书记的忠告,今天很高兴能采访您,通过这次采访我们了解了当地很多现实的状况。相信在书记您的带领下,我们探庄村一定可以有长足的发展。

  采访结束后,韩书记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年轻人好好干,未来都是你们的。”当我们要求合照时,韩书记却拒绝了,说今天刚干完农活,衣服不合适。虽然没有同韩书记合影,但是看着身穿浸透汗水的白色背心的他,一个地地道道基层乡村干部的朴实形象深深留在了每一个实践队员心中。

风雨十年 心系教育

——采访探庄小学校长

  7月6日下午,彭店的天有些闷热。四周被农田围绕的探庄小学犹如一座浩瀚绿洋上的小岛。下车走入校园,扑面的清凉顿时击退酷暑。而当我们推门走进校园北侧的教师办公室,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霉味,以及一面挂满奖状的有些破旧的墙面,令我们感到淡淡的心酸。

  面前微笑着的安校长面容亲切、精神饱满,握手时来自他宽大掌心传来的力度,令我们联想起挥舞锄头在田间耕作的老农,激情、有力。

关于探庄小学

  实际上,安校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健谈的多。

  “您是何时来到这里……”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安校长滔滔不绝。

  “你看我今年有多大岁数?”

  “四十多吧。”

  “我今年四十七,来这里十年了。我是教语文的,之前中学教过十八年的书。以前想回来支援家乡教育,可是那时候学校还不是很正规,用人制度也不完善,始终没有机会回来。2003年,县里教育改革,校长实行竞聘上岗制,我参加乡里组织的竞聘,被选上聘过来了。当时我心里很高兴,想着终于能给家乡教育添砖加瓦了。”

  “您能给我们介绍下探庄小学的现状么?”

  “以前彭店乡有44所小学,从2003年改革开始,慢慢地缩减到15所,探庄小学在这里面教育评估排不到前两名,但也肯定是前五。”说到这里安校长显得很自豪。“咱学校教育评估排前五,生源也排前五。有的学校五个年级加起来也就五、六十人,探庄小学人最少的时候也有170多个学生。前面探庄、后面曹庄、官庄,家里也都喜欢让孩子来这上学。”

  “提到孩子,我们特别想知道,现在有没有因为经济条件原因而辍学的孩子?”

  “早些年有过,但是这几年没有了。以前家长们都目光浅,加上原先上小学要交学费,家家收入也都不高,家长们都不愿意孩子来上学。这些年国家在义务教育上的优秀政策越来越多,光交个书本费就行,而且都是乡里新华书店直接来收钱卖书,学校里一分钱不收。家长一看不用交学费了,就都送孩子来上学了。但是有的家庭条件不好,家里孩子又多,像是有一家,大姐今年刚在咱这五年级毕业,二姐在咱这三年级,老三在二年级,孩子一多,书本费自然又少不了,每次一到交书本费的时候他们奶奶就来学校,问能不能少交点,回回都为这发愁。还有咱这曹庄村有个孩子,今年我刚把他送走。他家里爸妈都在外面,就他奶奶在家带他,家里穷,平时他奶奶都是拾点破烂卖点钱,或者是上地里挖了荠菜上集市上卖了给他攒个书本费。自从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平时我们学校都会集中收些孩子们扔的废纸、用过的作业本什么的,给他家叫他卖去。你说咱这都是当老师的,没什么钱也没什么本事,帮不上多大忙,能帮着就帮着点,这几年也就这么把小学念完了。”

关于教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说到探庄小学教师队伍时,安校长显得有些无奈。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的老师还大部分都是高中学历,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我要求他们都去进修。开始头一年,这帮老师都不当回事,我就开始整顿,给他们施压,后来他们觉得这次确实糊弄不过去了,教师不再是铁饭碗了,他们自己也就知道着急了。现在探庄小学加上我一共13名老师,最低都是大专学历。”

  安校长的无奈中还有着心酸,偏僻的村落无人问津,总是吸引不来高学历的人才,让安校长时时为将来发愁。

  “其实学校不是没有硬件条件教孩子们,咱们党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河南省科技下乡给咱学校也配了电脑,可是老师们都不会用。我这都四十多岁了,可在学校还是最年轻的了,郎老师都六七十了,让我们这班老家伙去学电脑再教孩子们,还是有困难的。咱这所小学条件不好,现在的年轻人眼光又高,宁愿去镇上一小当助教,也不愿意来咱这村小当正式教师。其实去年学校聘来了两位年轻老师。从教学上、从为了孩子的角度上,我们当然热烈欢迎,可对这两名老师,是打心里过意不去。你说人家好好地大好青年,这辈子就这么赔在咱这个小村庄里了,咱心里确实觉得对不起人家。另外,专业的体育老师咱也不是没有,可就一名体育老师,孩子的安全很成问题,一年级一个班就七十多个孩子,这么多孩子,还都不太懂事,村里的学校条件有限,地都不平,害怕磕着碰着的。以前就有孩子在单杠上掉下来骨折的,这体育课更不敢上了。”

关于校舍

  其实探庄小学面临的不仅仅是师资问题,更加严峻的是房屋改造问题。在采访安校长之前我还没有进过校长办公室,采访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比教室还要残破。采访安排在上午八点,校长办公室的光线却很昏暗。

  “现在教师用的这三间办公室是七十年代盖的,还都是土坯房,这才经过国家鉴定,确定是危房。每次一到大雨天气,我都特别担心,好在没有老师住校。前面教室比着三间屋晚了十年,虽然都是砖瓦房,但也有些年头了。咱这教育经费有限,去年厕所墙上列的缝都有十公分宽了,你说这么多学生,也不能没个厕所,村干部跟人家好说歹说,人家才同意先欠着钱,把这厕所重盖了,到现在这钱还欠着呢。其实乡里的教育经费也很紧张,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情况,可教育经费就那么多,给谁不给谁?只能用在最紧、最迫切需要的地方。镇上一小刚刚把教室改造了,乡里也很紧。”

  采访结束后,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想想自己上学的条件,再看看这里的条件,更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谁都对不起。通过此次采访,实践队员更深入的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教育问题,希望通过实践活动的走访调查以及后期的研究讨论,为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 1998 - 2017 NCWU.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