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简报
第(29)期
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
07
月14
日
★ 电力学院赴科尔沁沙地实践队活动专题
生态状况系民生,共同关注助发展
——电力学院赴科尔沁沙地实践队活动纪实
2012年7月14日上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赴科尔沁沙地实践队,在万平老师的带领下,徒步20公里,对示范区及示范区以南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调研。
早晨6点30分,队员们按时在示范区指定位置集合,待万平老师与队员们讲明注意事项后,便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在绿地与黄沙之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红旗在风中飘扬,格外显眼。一路上,万平老师边走边给队员们讲解流动沙丘、风蚀地等知识,队员们认真听讲并做下记录。炎炎烈日之下,队员们发扬了华水人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忍受着饥饿和干渴,向目的地前行。历时4个多小时,队员们走了20公里路,亲身体验了示范区及周边的恶劣环境。
在徒步的过程中,队员们从万平老师那了解到,虽然示范区周围的乡亲们都了解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的危害,但迫于周围恶劣环境的束缚而无法停止。队员们从万平老师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乡亲们的难处,觉得仅靠万平老师以及志愿者们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一致认为,应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响应国家的号召发展可持续农牧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改变当地土地沙漠化的状况,使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塞外斜阳下,一位真正的科尔沁卫士
——电力学院赴科尔沁沙地实践队访万平老师
2000年6月,万平老师毅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带着半辈子积攒下的30多万块钱在同发牧场的一片沙丘上成立了自己的治沙基地。那年万平老师47岁。从那一刻起,万平老师就在这块被当地县领导称为吉林省西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经济最落后”的流动沙丘上开始了生态恢复——荒漠化治理的艰辛历程。除此之外,他还要在沙地生存困局中走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的新路。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万平老师在实际沙地治理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当万平老师亲眼目睹自己所种的树苗被沙地的炎热环境烤焦,树苗一颗颗的被流动沙丘覆盖时,曾感到绝望、曾有不被他人理解的苦恼,曾有欲哭无泪的痛苦。但当大家问他为什么坚持下来时,他的一句话给了我们答案:“我觉得幸福就是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万平喜欢治沙事业,愿意为这种事业奉献一生。”
“有些东西你若不亲身经历,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你可以做到!”万平老师的坚韧让希望渐渐露出曙光。从2000年至2004年,短短四年时间,科尔沁 (万平)治理区以自然恢复草本植被为主、植树防风为辅,积极在探索发展高效农业方面就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如今,经过近13年的艰辛和努力,沙地示范区以由原来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变为现在绿地植被覆盖面积占95%的草原灌木区,植物种类百种以上,动物更有数十种之多。原生动、植物的纷纷落户,使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草食动物为主体的小型生态圈。最重要的是流动沙丘已经基本固定,没有继续向农田滚动。
在来之前,队员们就从网上了解了万平老师。当看到他能为治沙事业吃那么多苦,放弃那么多享乐的机会,心里便产生了疑问:万平老师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万平老师告诉队员们:“我仅仅是用了生命里很小一段时间来做这个事,我改变不了地球被毁灭的命运,我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延缓地球走向灭亡的时间。”
万平老师,你是塞外斜阳下,一位真正的科尔沁卫士!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电力学院赴科尔沁沙地实践队“维护沙地围栏”
经过了几日雨水的冲刷,科尔沁沙地万平示范区围栏周围的泥土堆积在围栏的两侧,抬高了两侧地面,增加了羊群进入示范区的可能,使示范区内部的草地产生了威胁。为了更好保护自然区草地,分担万平老师的烦忧,2012年7月13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赴科尔沁沙地实践队在万平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维护沙地围栏”的实践活动。
下午两点,队员们顶着烈日与高温,在万平老师的带领下徒步至示范区的最西侧,对示范区围栏进行维护。天气温度高,但队员们的热情更高。同学们在细心聆听万平老师教导的劳动技巧和注意事项后,认真努力地劳动,挥汗如雨,毫无怨言,充分发扬了华水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一个小时,队员们超额完成了任务。队员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想到自己也为保护草原尽了一份力,脸上都挂起了微笑,忘了疲惫。
其实,治理沙漠化应该是我们全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正如万平老师说的“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治理土地沙漠化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但也只有把每一个人内心的“沙漠化”治理好,才能把我们生态的沙漠化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