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算学起源于《河图洛书》,以筹算为主要工具,涉及音律、天文、地理、历法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高度的实用性,数形结合、直觉把握、寓理于算、模型教学,是贵族子弟必修的六艺之一(数)。在明清之后,受到选才政策的影响和西方数学的引入,古算学开始衰退,并逐渐隐没。
《河图洛书》
“算”指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算术”是指操作这种计算器具的技术,也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在隋唐时代,国家成立了培养天文家和数学家的专门机构——“算学”,它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数学系,教学用书有《孙子算法》、《五曹算经》、《九章算术》等算术书。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方传教士多使用“数学”,中国古算术则仍沿用“算学”。1935年,中国数学会确立了“算术”的意义,而算学与数学仍并存使用。直至1939年,清华大学才把“算学系”改为“数学系” 。
《九章算术》
上一条:算经十书之《周髀算经》下一条:数学的发展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