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系
水利水电工程系

水利水电工程系始建于1951年北京水利学校的河川枢纽与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195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设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简称河川专业、亦称水工专业)1984年改称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93年改称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4年成立水利水电工程系(简称水工系)。从建校至今,水工系历经70余年发展,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本科毕业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进入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8年通过教育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获批国家级“新工科”实践专业项目,2023获批智慧水利专业。本专业所在的水利工程学科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B级,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2023年获得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水利水电工程系是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现有水利水电工程和智慧水利2个本科专业。下设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三个课程教研组。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智慧水利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水利水电工程)。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外籍院士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学术带头人4人;教授/教高14人,副教授/高工9人,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

水利水电工程系专业课程中有7门为国家级一流课程,10余门省级一流课程;我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奖10项;建设有多项产科教融合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教师获全国水利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我系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励30余项。

现有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水圈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工结构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实验平台。近年来,本系教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等纵向/横向课题160余项,获省部级奖15项,发表SCI/EI等国内外期刊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并积极响应“产--研”融合培养理念,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专业实验室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实验室、郑州市水利安全重点实验室、郑州市水工结构振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校内实训基地。拥有现代化的实验环境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包括大型结构试验系统、材料性能宏细观测试设备和非线性分析与仿真系统等,满足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需求可开展开放性水工结构模型实验、原位振动测试与健康诊断、电法及红外测试、水下机器人探测和工程安全与监测等,实现了服务社会需求的目标和任务。

水利水电工程系始终坚守治水兴国之初心使命,坚持水利水电特色之办学传承,以水利生态化、智慧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矢志不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水利力量。


教师团队

刘俊国

焦爱萍

刘尚蔚

田林钢

张世宝

罗国杰

张建伟

许新勇

陈守开

白卫峰

张宏洋

孟美丽

蒋 莉

赵继伟

韩立炜

丁泽霖

郭利霞

张宪雷

杨光(小)

赵基花

于国辉

杨世锋

张献才

张长辉

杨光(大)

田青青

焦延涛

苑晨阳

别亚静

曹克磊

黄云超

谢超鹏

闫欢欢

徐征光

李东奇

侯 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