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9-12-1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实现“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办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本科教育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特色发展,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全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目标要求

到2022年,“以本为本”理念牢固确立,“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建成8-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左右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认证的专业数量达到16-18个,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国家级线上金课达到3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达到2-3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数量达到25门;力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达到4-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达到15个,示范带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教学成果取得进一步突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四、建设任务

(一)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老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的“三讲”模式,深入开展“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载体,逐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3.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动抢占网络舆情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持续开展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二)着力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1.严格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管理办法》,通过配备助教、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大考核力度等多种措施,确保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率达到100%。严格过程考核,过程评价占比不低于40%,积极推进教考分离,健全能力和知识并重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挑战度,坚决避免“水课”。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难度、教学广度和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着力打造“金课”。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坚持毕业设计(论文)盲审制度、全面启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大实习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实践成果复制比检测制度,对实践环节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质量。

2.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深入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每年认定10门左右校级本科教学示范课堂,引导广大教师围绕学生兴趣和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探索开展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科研教学相融合,着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建设教师团队化、教学多样化、考核过程化、资源信息化和前沿知识课堂化的新型课堂,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质量优秀、学生认可的“金课”。

3.加强学风建设。以增强学生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切入点,通过华水“新铁军”等社团组织、“微言大义”达人讲堂等讲座平台、“优良学风班和优良学风标兵班”等培育载体、智慧考勤APP等智能科技,实施华水优良学风建设系列工程,营造勤奋向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学业全面发展。

4.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到2022年,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达到100门左右;省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数量力争达到25门;国家级线上金课力争达到3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力争达到2-3门。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达到50个左右;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力争达到1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力争达到4-5个,推动课程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完善信息化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管理,调整工作量计算办法,进一步提高教师制作、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积极性。

5.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双学位管理制度、大类招生培养制度、转专业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等,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继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加艺术、绘画、音乐等公共选修课程数量,增设艺术大讲堂等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完善《素质拓展与学分认定办法》,拓展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范围、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敢闯会创的能力。对标新工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严格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明确“一总纲、两体系、三保障”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总纲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两个体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三个方面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构建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协同参与的创业服务体系。把学校建成河南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业示范学校和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三)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设立本科教育教学“汪胡桢奖”,对教学业绩优秀的个人和教学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加大奖励力度、拓展获奖范围,进一步激发教师倾心教学、领导投入教学、资源保障教学。坚持以赛促教,搭建好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平台,鼓励教师参加省内外教学技能竞赛,磨炼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助课验收等制度,严把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关。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计划等,建设高层次教师队伍。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外研修计划,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工程一线、企业、科研机构或政府相关部门参加实践锻炼,各学院每年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数量不低于本单位40岁以下教师总人数的5%。

3.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达标活动,有序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养、教学研究等活动,形成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到2022年达标率达到90%。开展优秀教研室评选活动,加大教研室经费投入力度,深化教研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4.改革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设岗,分类管理,实现人才多元化发展。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包括: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不断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等。

(四)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提高职业能力。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强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九方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在辅导员队伍选聘、管理、培训、考核、待遇、奖惩、职称评审、理论研究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专门办法,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3.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不断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性,按照科学规范、专业培养、职业发展的队伍建设要求,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五)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1.加快新工科专业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主动对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深入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升级改造我校传统工科专业,积极申报新工科专业,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新课程,建设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人才。主动布局未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培养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工程人才。

2.推动工程教育认证。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抓手,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到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认证的专业力争达到16-18个。

3.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工作。依据专业吸引力、师资条件、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等指标,每年进行专业综合排名,对综合排名落后的专业给予及时预警,对招生难、就业难、办学质量差的专业实行有序退出。加强新专业建设和评估,确保新专业建设质量。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到2022年,创建8-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5个左右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六)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形成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所,搭建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积极推动校际课程互选平台建设,实现学分校际互认,建立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开放育人机制。

2.提升国际合作育人水平。充分发挥“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资源优势,加快乌拉尔学院建设进程,深入开展国际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层次联合培养、学生交流和教师互访,实施国际学分互认,建设若干个国际合作育人基地,提高来校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分批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机构开展中长期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到2022年,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的教师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振兴本科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学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加,形成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及时解决本科教育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二)强化责任落实

实行目标任务管理,层层压实责任。相关部门和学院,要围绕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举措、工作要求、进度安排等,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细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力度,把相关部门落实本科教育任务情况列入处级单位年度考核内容。

(三)加大投入力度

统筹财政等各种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本科教育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教学支出占总支出比例。优化教学支出结构,提高用于教学激励、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支出。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等方面,做好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衔接、配套和执行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聚焦本科教育。

(四)做好宣传教育

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理论学习常态化,引导全校师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育人意识,在全校上下营造主动关注本科教育教学、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投身本科教育教学的浓厚氛围。


豫ICP备05002494 |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321号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