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抓住机遇 提升内涵 促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
供稿:本报评论员[党委宣传部 | 编辑: 日期:2007年04月10日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校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要提升内涵?我校面临着哪些宝贵机遇?我们应该如何牢牢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2007年4月7日出版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报》发表了题为《抓住机遇 提升内涵 促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评论员文章,全文如下:
抓住机遇 提升内涵 促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评论员
我校2007年党政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校内涵提升、 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是立足于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政策导向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校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必然选择,是全校教职员工人心所向。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依据,清醒认识我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牢牢抓住而不能丧失这一难得的机遇,扑下身子,脚踏实地,采取得力措施,苦练内功,提升内涵,促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是把内涵提升作为重点。连续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满足广大人民对高教规模需求的同时,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正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毫无疑问,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增强实力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形势和政策导向下,我校必须把思路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和任务的分析上来,深刻领会加强内涵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时调整各项政策和措施,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抓住这一机遇。
加强内涵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从过去的“又快又好”到现在的 “又好又快”,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意味着,宁可慢些也要好些,它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相协调。近年来,我校从占地面积到建筑面积,从本科专业到硕士点,从在校生人数到教职工人数,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毋庸讳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保证质量,就必须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好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是我校发展历史和校情的必然选择。我校具有半个多世纪的光荣办学历史,但三次搬迁,四易校址,这种特殊的历史使我们的内涵建设蒙受了比其他学校更为严重的损失,不能安居,焉能乐业、兴业?近几年,扩招、征地、新校区建设、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更名大学等工作固然使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教学评估和更名大学也是围绕内涵建设开展的,但毕竟客观上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内涵建设的精力。现在,以上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内涵建设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提上议事日程了。尽管提升内涵、协调发展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但因为我们特殊的历史和校情,现在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加强内涵建设,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利益所在,是人心所向。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广大家长和学子的殷切期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广大教职工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全体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体现发展成果由全体教职员工共享的要求。
能否抓住内涵建设这个机遇,关键还要看我们自己。
首先要对机遇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仅仅认为 提升内涵是学校经常性的常规工作,无所谓机遇;也不能仅仅认为抓内涵建设就是顺应形势和上级要求,跟着走就行。应该看到,在中央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下,有更多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政策性机遇。比如,国家投入达25亿元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将于今年全面启动。这是继 “211工程”、 “ 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高教质量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放到高校本科教学上最大的一笔钱,这笔钱将用于资助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名师工程等,在今后几年分步实施,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各省还有配套支持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大规模增加对科技工作投入的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框架下,国家对农、林、水、电、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此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等方面的要求也将为高校内涵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有利的思想舆论支持。如果我们把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政策用足,当然比仅靠自身发展更快、更有利。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机遇,或者认为距我们很遥远,连想都不敢想,那就太可悲了。
其次,要打好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看到机遇,没有精神准备,不去争取,政策支持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必将坐失良机。有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但如果准备不足,没有尽到最大努力,同样会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必须振奋精神,立足校情,克服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思想;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内涵建设的机遇不是短期内一哄而上就能抓住的战术上的机遇,而是需要未来几年内持续努力才能抓住的战略机遇,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支持政策的具体要求,对照自身条件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必须力戒浮燥心理,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现有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等内涵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我校已经制定的各项制度,做到落实党委决策不走样,各项工作不松劲;我们必须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措施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我校多年形成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发扬在教学评估、更名大学等工作中形成的团结协作、万众一心、敢于拼搏、力求必胜的精神,树立正气,抵制歪风,凝聚人心,形成干事创业的舆论环境;我们必须力戒“等、靠、要”思想,发扬主人翁精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每个部门抓内涵,人人肩上扛指标。只要我们认识到位,准备充分,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我们就一定能抓住机遇,提升内涵,促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