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长严大考接受《河南教育(高校版)》记者采访
(编辑: 龙腾云 |供稿: 党委宣传部 日期:2014年02月22日 )

编者按:《河南教育(高校版)》2014年第1期《聚焦》栏目刊发了我校校长严大考的专访。严校长在访谈中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主题,就学校更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意义,今后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述。本文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形势和任务、凝心聚力、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转载如下。

严大考: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河南教育(高校版》)记者 高杨

河南教育(高校版):严校长,您好!几年前,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将学院更名为大学和争取获得博士授权单位是学校要努力实现的两大目标。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两大目标都实现了,这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严大考:我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功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选择,是我校固本强基,特色发展,蓄势期远,不懈努力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两大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学校社会声望,有利于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于打造河南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我国水利电力事业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教育(高校版):从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到更名大学,再到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近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未来发展更值得期待,那么学校在更名之后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发展思路是什么?

严大考:“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新时期我校的办学目标。为了加快推进这一进程建设步伐,我们要以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更名大学为契机,继续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道路;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研究为支撑,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努力提升全员胜任力,走协同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坚持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人才管理队伍为支点,以实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全员胜任力提升计划》(包括教育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科技创新胜任力提升计划、管理服务胜任力提升计划、文化传承创新胜任力提升计划)为抓手,全面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河南教育(高校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内涵建设的坚持、对特色办学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从学校良好的生源和就业状况可以清晰看到。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对特色发展还有哪些新思考、新举措?

严大考:特色是高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今天,以特色求生存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共识。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与根本。然而,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任何大学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都是齐头并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我校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法、农、艺等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校自身的实际,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把“增强特色、拓宽基础、促进交叉、按需发展”作为我校学科发展的原则。具体来讲,一是大力加强传统学科建设,集中精力把学校的特色学科做优、做强、做大,办出自信、办出品牌。二是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培育和催生新兴的学科方向,形成新的特色。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三是学科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特色带整体,以整体促特色,形成滚动式拓宽发展的思路。

河南教育(高校版):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育英才,影响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确定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未来将如何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严大考: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更加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层次结构;三是在办学取向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同时,坚持以科研为支撑,更加注重科研,通过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河南教育(高校版):1990年起,学校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至今已经坚持了24年。请问,学校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活动?

严大考:重视本科教学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华水的优良传统。办学6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第一职责”,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证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机制和氛围。2005年,我校在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我校被国家人事部门、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更名大学后,学校为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育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构建“出名师、育英才、争一流、创佳绩”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南教育(高校版):从办学目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未来发展中,把“研究”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严大考:一是从现代大学的职能来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在现代大学的整体职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二是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看,科研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否则,教学就缺乏新鲜的内容和活力,上再多的课,也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来。三是从新时期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当作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准确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研究”放在办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既是现代大学基本职能的需要,也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定位的需要,更是贯彻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的具体体现。

河南教育(高校版):众所周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得很有特色。当前,河南省正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在这一进程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有着怎样的使命?

严大考:服务社会是我校办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主动响应、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发挥好“人才库”、 “动力源”、 “思想库”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第一,要转变观念,树立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第二,要优化专业结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第三,要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构建高校服务社会机制;第四,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河南教育(高校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却很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制定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胜任力提升计划》,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和引领作用,走在了很多高校的前面。请您谈一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这方面的思考和举措。

严大考: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大学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态度和价值取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引领、支撑学校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打造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大学文化品质和制度机制,相继制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胜任力提升计划》,确定了坚守学校文化建设的六大基本原则,提高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水平的“八大工程”,即(思想文化提升工程、制度文化提升工程、学术文化提升工程、行为文化提升工程、形象文化提升工程、环境文化提升工程、文化品牌提升工程、“走出去,请进来” 文化交流工程等)。这些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明确我校文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动员广大师生投身文化建设,凝聚全校力量建设文化强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南教育(高校版):您希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来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格?

严大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立以来,已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15万余名毕业生。在全国水利系统司局级干部、总工程师中有1/3是华水校友。他们的突出优点是“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踏实 ”,他们的鲜明特色是“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希望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怀有爱国兴邦之志,把奉献社会作为人生不懈追求的目标;终保持宽厚、宽容、平和之心,把虚心从善作为人生不懈追求的境界;终保持坚韧不拔之心,把拼搏进取作为人生不懈追求的信条,在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大潮中进一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河南教育》责编:思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