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2008年2月28日刊登我校韩宇平博士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阮本清同志合作的文章《将风险管理思想融入京津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全文如下:
将风险管理思想融入京津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韩宇平
阮本清
近年来,京津冀都市圈已经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然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也日益突出,北京、天津作为首都圈的两大核心城市,其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更是开发到了极限。水资源安全问题无疑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使京津地区水资源能兼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需要基于风险管理的思想,全方位的构建京津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水资源安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危机共存,其本质要求是对水资源进行风险管理,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应严格控制发展以限制对水资源的需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等。
因此,构建京津地区水资源安全保证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对区域内水资源进行风险管理,实行有风险的发展和管理模式。
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就是为了追求适度安全、避免人为风险、认识自然风险、控制投机风险、预防和转化纯粹风险、降低已知和可预测风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危机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
在京津地区水资源保障体系中,可能的人为风险包括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侥幸等造成的行为风险,由于水资源管理体制不畅产生的组织风险等,由于供用水系统、防洪系统、废污水处理工程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工程风险,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在认识水资源系统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系统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水资源工程技术、工程运行管理、污染水处理技术、作物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中引起的技术风险等。对于人为风险,应该尽量避免。人为风险往往是部分人或小集体为了以最小成本获得暂时最大利益的行为。避免人为风险,需要加强法制与宣传教育,健全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增强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
在京津地区,可能的自然风险有由降雨、径流、蒸散发、地下水补给等水文过程不确定性引起的水文风险,由表征径流运动形态和运动过程的水位、流速、流量、演进过程等水动力因子不确定性引起的水力风险,由于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微咸水、海水、再生水等构成的供水系统不确定性造成的供水风险,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不确定性造成的用水风险,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后果不确定性造成水环境风险等。
对于自然风险,应该努力认识,从而为管理和规避自然风险创造条件。需要加大科研投入,以及需要科研投入的资金保障,同时需要逐渐认识自然风险因子的不确定性。采取加大雨情预报测量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开发精度高的降雨径流模型、产流汇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灾害评估模型、灾害预测模型、供水预测和管理模型、需水预测和管理等模型,加强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科研,增加相关的科研投入,推进实践的力度等均是认识和降低自然风险的途径。
京津地区范围内,在洪泛区种植和实施建设、水库超标准拦蓄洪水、在非有效灌溉地区耕作等属于投机风险,如果不发生洪水、不发生更大的洪水或者水库工程安全系数极高,自然降雨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则会得到投机收益。基于京津地区人与水争地,人与人争地、争水等现状,投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投机风险,应该详细分析投机成本与投机收益,同时注意到以人为本。对于风险太大的洪泛区,如2~3年就会被淹没一次的洪泛区,对于超出水库防洪标准太大的洪水,对于很少能获得好收成的耕地,均应该放弃。而对于100年一遇或更高标准的洪泛区,则可以进行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于降雨条件相对较好并且肥沃和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可以考虑种植一些高收益的经济作物等。投机风险的投入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在洪泛区生活需要建立能安全躲避洪水的设施,一些重要的设施不能建设在洪泛区,需要做好发生危机的处理预案等。
在京津地区,洪水、干旱、水环境污染等自然灾害属于纯粹风险,这些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对纯粹风险,通常采用预防和转化的手段。工程法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此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消除物质性风险威胁。主要工程措施有下面几种类型:一是防止风险因素出现,例如修建水库堤防拦蓄洪水,修建提水工程防止干旱,修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以减轻水环境污染等,就能相应地减少洪水、干旱、污染这些风险因素;二是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例如进行河道清淤、人工降雨、清洁生产等措施,就能减少行洪、少雨、污染物排放等风险因素;三是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隔离,例如建设洪水规避设施、调整作物结构以适应降雨年内分布、将污染封闭收集及处理,这样就避免了洪水、干旱、污染对生产生活的干扰。
对已知和可预测风险,由于可以预先做好准备,可以降低风险成本。风险成本指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减少的收益以及为防止风险发生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而支付的费用。风险成本主要包括有形成本、无形成本、预防和控制费用等。风险损失的有形成本包括风险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指财产损毁和人员伤亡的价值,间接损失指直接损失之外的其他物损失、责任损失以及因此造成的收益的减少。风险损失无形成本指由于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使项目主体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付出的代价。为了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通常会采取各种预防和管理措施,这些构成了风险预防与控制费用。
在京津地区水资源保障体系中,除了考虑降低和减少风险等,还应该增强京津地区对水资源风险的承受能力,主要指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经济的承受能力要求增强经济实力,降低风险损失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试图通过限制经济发展来减少资产密度,从而减少风险损失的措施是非常消极的。其实经济发展了,虽然风险损失加大了,但同时应对风险的自救能力与重建能力也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在国外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则长期忽略。管理风险不外乎规避、减少、及时处理等措施。风险损失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创伤与人对风险损失的心理准备有极大关系。越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或者对安全期望太高,风险损失的影响就越大。
风险虽然具有可测性,但这种可测性只是对风险总体在统计意义上而言,风险何时发生是无法预测的,风险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如果有应急预案、必要的准备和训练,风险损失后的自救能力就会提高,重要设施的保护措施就可能及时有效,外界的救援速度与投入力度就可以恰到好处。而且,风险损失之后的重建、恢复生产等也需要周密有效的应急方案。在京津地区,防洪预案的研究比较早,199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和奥运会的推动使得抗旱预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连续两个干旱年应急供水预案和三个干旱年应急供水预案的基础上,北京市做了超长期的连续干旱应急供水预案。
在人地关系、人水关系、水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京津地区,水安全的核心是追求适度于有限的目标。基于风险管理思想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就是为了追求适度安全、避免人为风险、认识自然风险、控制投机风险、预防和转化纯粹风险、降低已知和可预测风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危机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又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构建京津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协调“三生用水”,重视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强化非工程体系的建设
协调生态、生产、生活用水
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生态用水被人类生活与生产挤占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原来靠水而生存的天然植被因失水或少水而退化。生态环境的退化进而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正确协调生态、生活、生产用水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在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中必须要协调好这一关系,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用水,使得区域水资源利用向“人水和谐”方向发展,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京津地区地表水已经无源可开,通过引滦济津等区域内的调水工程,海河流域内也已经无更多的地表水可供京津地区调用。在严重缺水的京津地区,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除了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还应该积极寻求开辟新的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利用等。这些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区域用水紧张的局面。相关研究表明,在充分挖潜本地水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外调水工程和强化节水的基础上,京津地区未来仍然会遇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外流域调水补充水源成为缓解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引黄济津等均可在京津地区全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发挥效益。京津地区水资源的短缺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南水北调通水后仍然存在,仍然需要充分整合本地常规水资源,注重非常规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工程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的物质基础,对其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将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建好、管好水资源工程,对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科学利用十分重要。水资源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结合点在于建立水资源保障体系,在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平台上整合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做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在工程体系施工前需要严密充分的经济、环境、社会等论证,一些工程体系不能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的功能应该由非工程体系来完成。非工程体系应当渗透到工程体系的每一个角落,手段是以工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法规政策、资金保障、科教宣传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