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编辑: |供稿: 党委宣传部 日期:2007年12月17日 )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5日头版刊登文章《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行业培养能吃苦能奋斗的人才》,报道我校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全文如下: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行业培养能吃苦能奋斗的人才
■本报记者 陈强
  王中鑫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8届毕业生,因早有到基层就业的准备,与丹东水利勘测设计院签订就业协议时没有一点犹豫;作为一名女生,应届毕业生韩雪梅仍选择了条件艰苦的武警水电总队江夏水电公司。“到基层去,到有水的地方去”,已经成为今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旋律。
  针对水利水电行业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大都在野外的实际,从学生入校起,该校就对其进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水电建设形势”、“校史、校情、校友与成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等专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怎样才能让学生适应基层工作,更快地进入角色?华北水院在教学上动了不少脑筋。首先,在过程模式上,采用“2平台+3模块”(即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公共任选课程模块);其次,在课程内容和体系上,体现强化基础课程和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应用特点,将课程设置系列化和课程内容模块化。第三,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化、制度化,工科各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32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基础实验教学模块、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等6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的培养方案拓宽了专业,强化了基础,抬高了知识的起点,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毕业生赴基层工作的适应力。
  为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奋斗”的优秀品质,学校先后建立了长江三峡、小浪底、丹江口水利枢纽等104个专业实习基地和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近20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有95%的学生奔赴厂矿企业、城市社区、水利工地和广大农村山区开展工程实习、实训和多项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修建“共青坝”、提水灌溉闸门、“连心桥”等水利基础设施。“书本上看三遍,不如工地上干一天。”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社会实践让我们了解了基层的迫切需求,更坚定了到基层就业的信心。”
  此外,学校还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拓展、“艰苦奋斗、敬业精神”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内营造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华水人”的赴基层就业氛围。“我们正当青年,难道我们忍心看着长辈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而不管不问吗?不!我们应该接替他们!”应届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华水学子也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们的诺言。该校岩土工程系2003届毕业生李洪涛,毕业后到基层进行电力勘测,每年至少在野外作业200多天,因为肯吃苦,懂技术,他在基层迅速成长,很快成为工程的独立负责人;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2004届毕业生王桂来到贵州丹寨县农村,因工作出色最后留在当地;2007届毕业生王振峰、管刚,则打起行囊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流域机构和水利科研院所的总工程师中,该校毕业生约占35%。每年都有70%-80%的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在水利系统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江河湖海。
该校党委书记朱海风说,长期以来,华北水院按照“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近5年来,该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且专业对口率高、地域流向广、行业分布合理。截至2007年12月10日,学校已实现就业2767人,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水电工程局和勘测设计院,这意味着他们将奔赴全国各地的水电施工工地一线,在基层建功立业。
相关链接地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