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光明日报》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献青春》为题,报道了我校毕业生自觉选择到条件艰苦的水电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奉献青春,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文章介绍了我校在做人教育、优化培养模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由此形成的毕业生高就业率。文章也反馈了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高度评价: “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留得住”; 在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身心素质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中,优良率为98.5%。
附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献青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献青春
光明日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袁瑞清
由于面临就业的季节,当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宁可待业也不放弃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等“好单位”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毕业生却自觉选择到条件艰苦的水电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工作。近三年来,该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95.8%,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从44%上升到62%,平均每年有76%的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在水利系统第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为给学生打好服务基层的基础,该院始终将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课为第一课堂,以党团组织、大学生“MMD”(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和“关工委”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第二课堂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等形式组成的立体化、多元式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大学生“MMD”学习研究会,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坚强阵地,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程模式上,采用“2平台+3模块”(即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公共任选课程模块)的两段式;在课程内容和体系上,体现强化基础课程和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应用特点,将课程设置系列化和课程内容模块化;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化、制度化,工科各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32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基础实验教学模块、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等6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着力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学校先后建立了三峡、小浪底、丹江口水利枢纽等104家专业实习基地和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南街村等近20处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要么地处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要么拥有丰富的艰苦奋斗教育资源,这为培养学生能吃苦、不以苦为苦、以苦为荣的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今,用人单位纷纷评价该院学生:“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留得住”。2006届毕业生顾昆,志愿服务西部,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基层工作;刘峥,自愿到边远的中国水电第八工程局一线当了个技术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该院毕业生服务基层,踏踏实实,坚苦奋斗,敬业奉献,逐步成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显示:在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身心素质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中,优良率为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