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就“大学特色”采访我校朱海风书记
(编辑: |供稿: 李志国 宣传部 日期:2006年06月07日 )
得知我校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后,近日,河南日报记者以“大学特色”为主题,采访了我校党委书记朱海风。5月24日,河南日报以半版的篇幅报道了对朱海风书记的访谈。报道题目为:《大学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一席谈》。报道同时配发了有关我校学生活动的4幅照片。
在访谈中,朱海风书记就“大学为什么要有特色”、“一些学校为何缺乏特色”、“特色怎样才能形成”、“特色须立足自身实际”等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分析阐述了我校在办学上形成的两大特色:一是“情系水利、自强不息”;二是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
附件:《大学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一席谈》
大学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一席谈
河南日报记者 秦兴利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对75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结果:43所高校被评为优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评估小组认为,华北水院在办学上有两大特色:一是“情系水利、自强不息”;二是他们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

大学为什么要有特色
  朱海风说,其实每所学校都希望能办出特色,因为,学校只有办出了特色,名气才会越来越大,才能招收到高素质的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才会高,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才会更好。另一方面,有了特色教学质量才会高,学校才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朱海风说,特色本身就是品牌,它与那些名牌产品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企业的产品能在市场上畅销不衰?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是名牌,他们有过硬的质量、先进的科技、良好的服务等,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大学培养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产品”,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还何愁他们的就业问题呢?
一些学校为何缺乏特色
  在近些年的高校连续扩招和竞相发展中,有些高校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跟风”发展,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你有这个专业,我也上这个专业。结果,多校一面,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针对这种现象,朱海风说,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本身没有错;上新专业也没有错,应该鼓励。因为,学校要扩招,不发展新专业怎么成?不可能几百人、几千人都学同一个专业吧?但个别学校脱离自身的特色和基础,盲目上新专业,一哄而上,这也是不切实际的。
  发展新专业有两大原则,一是自身确实有条件,比如师资基础、课程基础、设备基础等。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上新专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二是仅有上面的条件还不够,还要看这一新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这一新专业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却没有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质量怎能保证?学生的质量不高,即使毕业后暂时能找到工作,用人单位会满意吗?今后他们和其他单位还会去学校要人吗?如此,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同样,如果学校师资、实验设备等都有了,但这一方面的人才已经饱和,即使你培养的学生质量很高,学生毕业后去哪儿找工作呢?
  当然,上新专业的背后也有高校之间竞争的压力。别人都在发展,我发展不上去不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但发展一定要讲究科学,要有科学的发展观。
  近几年,华北水院新开设的专业,都是根据“情系水利”这一特色来设置的,都和“水利”有关。其中有些是从原来的专业分出来的,是专业细化的结果,如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有关专业就是从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中分出来的。再如,水院的法律专业不是像大多数学校的法律专业那样,而主要方向是水利和水政管理,这个方向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目前,国家水利、水电建设如火如荼,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

特色怎样才能形成
  朱海风说,一所大学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靠长期的积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如果像一些地方搞的那些“形象工程”,你上来搞一个工程,他上来再搞一个工程,最后,可能什么都搞不成,还劳民伤财。
  比如,在国内,一提起文科专业,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北大在这方面最强;提起理工科专业,就会想到清华。这就是他们的特色,他们这一特色的形成是几代人、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结果。
  华北水院的“水利”特色也是从1951年建校起历时50多年才形成的。虽然学校几经搬迁,但不管是在北京市、邯郸市,还是现在的郑州市,都没有丢掉“水利”这两个字,也没有丢掉“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大学的本质特征。我们以自己的行动丰富、充实了“自强不息”的内涵,在挫折中奋起,在曲折中发展。1969年,学校搬迁到邯郸岳城水库时,搬迁过程中人、财、物损失很大,家属就业、孩子上学都成了难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教职工依靠“兴水利、除水患、造福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取得了20多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990年,学院搬迁到了郑州,各方面条件好了,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快了,实力强了,但学院的特色没有丢,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没有忘。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学校多年前就提出要遵循“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后来,又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总结出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培养目标。
特色须立足自身实际
  朱海风说,一所大学要想形成自己的特色,一要下大力气、苦工夫;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
  水院在把“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作为办学特色时,校内有人说,别人都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我们这样定是不是太低了,这不是把学校降成高职院校了吗?但大多数人认为提法如果太宽泛,什么都想达到,恰恰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什么都达不到。因为,在学生仅有的4年大学生活中,厚基础怎么打?宽口径也得有教学内容吧?
  同时,职业技术人才就低人一等吗?水利水电不也是职业?职业就不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吗?本科还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因此,就是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这也符合学校的实际。这一特色既结合了学校的整个教学内容,也考虑到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样,学生毕业后,到基层水利水电部门才能把他们的所学用得上。
  因为水利行业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所以,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爱国、爱水、爱校”等主题教育和去水利教育实习基地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水情、国情、民情,奠定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专业思想基础。这样,才能“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才能树立在基层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不也正符合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华北水院学生在测量实习
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比赛
暑假里,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
学生在上实验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