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教思语:贾兵强:从水利工程遗产价值意蕴中汲取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编辑: 刘叶 |供稿: 贾兵强 豫教思语 日期:2024年01月11日 )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处于国家水网“四横三纵”水资源调配格局的核心区。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总结出“利用水而防止水灾害、用水而得利益和便利交通”的经验,修建了蔚为壮观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水利遗产,诸多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遗产”等世界和国家级遗产名录。如我国是世界灌溉工程类型最为丰富、分布最为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现有3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切实加强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中华优秀治水文化保护传承。水利部颁布《“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水利遗产的系统保护,开展重要水利遗产调查,推动重要水利遗产申遗,开展水利遗产认定工作,强化水利遗产保护的技术支撑。202111月,水利部正式启动国家水利遗产的申报与认定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认定30个以上国家水利遗产。


纵观中华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治水与文明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治水孕育了我国农耕文明社会,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治水塑造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治水催化了我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并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治水对我国“南稻北粟”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作为治水文化遗存代表的水利工程遗产不仅记录着中华治水兴水的历史,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从都江堰、黄河大堤、京杭运河到洪泽湖,从坝工、防洪工程、水力机械到提水工具,从《管子·度地》、泥沙理论、水文学到水利文献,从李冰、王景、郭守敬到潘季驯,治水活动不仅催生了中华文明的新形态,而且还孕育了水利工程遗产。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不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还是聚落、村镇、城市的盛衰,都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就制度文化遗产而言,水利工程兴修和疏浚,成为治河方略、国家政策、管理制度和治国安邦的“晴雨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治水实践中,先民们所形成的治水思想、方法、理念、文学、艺术、诗词等,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深入挖掘水利工程遗产的价值意蕴,对于持续实施“十大战略”,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到河南视察、3次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多项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当前,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用中国故事总结好中国治水经验,把中国治水经验提升为中国兴水报国理论,以水利发展高质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https://mp.weixin.qq.com/s/8u2jZWkW6Va29UHU_fIE2Q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