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荒坡上种出了能致富的油茶树,大别山里‘育’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样本’,村民奶奶念念不忘着红二十五军长征时在这里走过的路。”这是7月14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两山’实践与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的同学们刚刚结束调研时最真切的感受。
记者了解到,7月10日至13日,实践队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贵成的带领下,先后前往信阳市新县、商城县、罗山县和光山县,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间,实践队的同学们频频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片片田野前,用心感受到了蓬勃生长在豫南山区里的革命信念,也用脚步丈量着“秀色可餐”的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大课堂”离不开“红色”主调
群山巍峨,碧空如洗,实践队的同学们拾级而上,来到位于信阳市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他们面向纪念碑静静肃立,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别山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革命先烈,也见证着革命精神的诞生与发扬。”在这堂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同学们看到了两种色调:依山傍水的山青水绿和历久弥坚的“红色”底蕴。
革命老区人民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实践队在罗山县铁铺镇的何家冲村找到了答案——因地制宜,深挖红色资源,锻铸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和强大内生动力的“红色引擎”。
“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结合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实践队的同学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何家冲村深挖红二十五军长征文化相关资源,积极做活红色旅游,整合红色旅游基地、纪念馆、革命旧址遗迹、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并进行系统化保护与开发、建设和管理,打造出了一个全国知名的红色研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学们在调研后的交流中说道,革命先辈们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今仍鼓励着人们团结奋进,也助力着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听见了乡村逐梦“绿富美”的生动乐章
七月中旬,大别山里的村落和周围的山、水、梯田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卷,在郁郁葱葱的山麓下,天地间呈现出了浓郁的豫南风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如今的生动写照。相比远山含黛、青草池塘,村里土坯墙体的斜顶瓦房更显自然雅致。
调查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和村民们一起走在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上,绿意乡情让田铺大塆的村民们不自觉地打开话匣,“这几年,俺村的变化可大着呢!村里以自身生态环境、传统建筑为优势,在‘全域旅游,全景田铺’上做足了文章。年龄大的游客,可以来我们这里体验农耕活动,80后可以寻找到童年的游戏,还有90后喜欢的悠闲的生活情调”。
据实践队了解,作为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田铺大塆成功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创新创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变化。
其实,因地制宜激发产业振兴动能的例子,在信阳市大别山老区并非只有田铺大塆一处。
“咱们村里不仅风景好,生态也好,适合茶树的生长。”信阳市商城县金刚台镇村民望着漫山的茶树激动地对实践队,“以前因为山多地少粮食不够吃,山里群众是‘守着金山没饭吃’,现如今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遍山结出‘致富果’。”实践队了解到,如今,金刚台镇打造出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链,利用荒坡种植油茶树,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用六年时间结出了乡村振兴“秀色可餐”的“幸福果”。
“后浪”到田间地头寻找青春的答案
诗画般的乡村振兴图景、沉浸式的革命精神体验,在实践队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记者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处了解到,本次“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两山’实践与乡村振兴调查研究”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下乡村、走基层中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成为祖国建设、乡村振兴的后备军。
活动出发前,实践队学生代表朱森林分享了自己对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意义的理解,他认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他们作为时代新人、作为大学生应有的奋进姿态,是他们热烈青春中最响亮的誓言。
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进田间地头,他们怀抱着对世界最真切的憧憬,对梦想最真挚的初心,他们希望能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真正的“大社会”。(董蕾)
https://5g.dahe.cn/news/20230714127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