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畔,秋色之下,端庄典雅的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在9月25日迎来首批2600多名同学,百年名校开新篇。
10月19日,郑州大学洛阳校区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被聘为郑大洛阳校区校长、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主任,彰显着该校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特区”“新时代培养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的高端定位。
也是在这一天,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也举行了启动仪式。
这个金秋,我省多所高校异地分校启用,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重重一笔。它们不仅承载着河南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美好心愿,更承载着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助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高校使命在肩。站在新的起点,我省高等教育正奋力谱写校地共赢的新篇。
高校:服务社会是发展的源头活水
郑州大学洛阳校区开学典礼上,郑州大学参建在洛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约仪式成一大亮点。
郑大将与洛阳深化校地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平台,协力打造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炯天院士分别与中信重工、中钢洛耐、洛阳LYC轴承、中国一拖、洛玻集团等企业签订参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议。
洛阳是我省工业重镇。“设立郑州大学洛阳校区旨在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和平台优势,依托洛阳市制造业和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郑大在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上的着力方向,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培育一流人才,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樊会涛说。
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初期开设了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专业。洛阳正骨、推拿历史悠久,河南中医药大学早在2012年就和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合作建立河南中医学院平乐正骨学院,这次进一步加强合作,将更好地助推洛阳建设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同学们将有更多机会得到中医大师的“传、帮、带”,促进学校人才培养。
深化校地合作,高校在服务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引来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汩汩灌溉人才培养之田。
地市: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知识和人才
“我县将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努力把江淮校区打造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育园区。”罗山县委书记周哲表示将全力支持江淮校区建设,同时希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能够将更多一流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引入罗山,为加快老区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我省各地正锚定目标付诸行动。
在这个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时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知识和人才。高校围绕当地经济社会所需在地市建分校,是解决县域经济增长乏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
“办好江淮校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确定了务实的服务理念: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办学特色,为信阳水利水电事业搞好人才培训;围绕信阳市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传统产业高位嫁接,主动对接信阳市产业发展需要,以原始创新支撑应用创新,以应用创新牵引原始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加快项目落地,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说。
专家:瞄准需求把异地办学办出特色
“高校在地市成立分校,不仅在当地高素质人才聚集、急需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输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地方文明程度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满足高等教育薄弱地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说。
异地办学,校地双方都有着良好初衷,如何避开误区,实现校地共赢?
耿明斋认为,首先,地方要加大投入力度,配置好硬件设施,使地市分校有接近甚至等于母体高校的办学条件;其次,要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保证师资力量;同时,分校要加强和母体高校的内在联系,不能弄成两张皮。
“尤其重要的是,高校地市校区的专业设置一定要和当地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要做优做强做出特色,真正成为当地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助推器。”耿明斋说。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1/1028/DCJC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