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水利水电产学研战略联盟年会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顺利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以主题报告形式分享交流经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作了《新时期治黄方略研究》的精彩学术报告,现整理报道如下。
《新时期治黄方略研究》
王浩院士在对新时期治黄主要矛盾及其演变、新时期治黄战略措施研判选择、西部调水补黄增源的战略意义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略构想。
一是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方略。过去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对生态保护注重不够,未来一个时期应更加强调生态优先,巩固生态屏障。关键是保护好黄河源头区、上中游地区的祁连山、秦岭、六盘山、贺兰山以及河口三角洲等关键生态区块,实施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系统工程。同时充分考虑有重要生态功能兼顾保障粮食安全的三大灌区:上游宁蒙灌区、中游汾渭灌区和下游豫鲁灌区。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先发展上中游的清洁能源,实现风光水互补,适度控制甚至逐步替代火电。高质量推动兰州-西宁、宁夏沿黄经济区、关中-天水、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建设,并把流域生态资源转换为旅游、医药、绿色食品、特色工业等生态资本产品,借助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目标。
二是以水为脉的系统治理保护方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黄河流域治理保护还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其作用影响,实施山水林湖草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山是水的主要产流地,林与草是水的主要涵养地,湖是水的聚集调蓄地,田与城是社会水循环的两大关键单元,必须以水为脉,统筹山、林、田、湖、草、城。生态保护和治理涉及到左右岸和上下游,必须把流域看成一个整体系统,不仅要重视源头预防,也应重视用水过程管控,还应重视末端治理,谋划布局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治理保护的差异。流域生态保护也需要水资源保障,保护与发展中水资源供需矛盾可通过节水开源系统解决。
三是应对极端灾害风险的综合预防方略。历史上,黄河流域旱洪灾害频发。黄河治理必须立足应对极端干旱和特大暴雨洪水,实施预防为主的方略。瞄准历史上极端洪旱事件和可能发生的极端气象条件,查找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风险源,通过深度节水、水土保持、重大水工建设、河道整治、河势控制等措施,抓好大保护、实施大治理、采取大措施。通过生态屏障建设坦化洪峰,海绵城市建设蓄滞洪水,修建水库调蓄洪峰洪量,全河调度缓解洪峰,宽河固堤蓄滞洪水。对付特大连续干旱,正常情况多用地表水,把地下水作为总的战略后备水源,从根本上控制极端灾害发生的风险。
四是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协同管控方略。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的背景下,必须实施自然-社会水循环协同管控方略。自然水循环是主过程,社会水循环是人工侧枝过程,需要控制和协调好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在自然水循环侧,需要维持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加强水源地涵养,控制产水量锐减态势,保持河势稳定,坦化各种水文极值;针对黄河水少的主要矛盾,通过西部调水等人工水循环增强自然水循环动力。社会水循环则尽可能减少从自然水循环取水,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等施用量,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和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尽可能少的向自然水循环排污,保护河湖和地下水体环境质量。
五是流域和区域统筹的五大平衡控制方略。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必须实施流域和区域统筹治理方略。流域负责统一规划、监测、标准、立法和智慧化调度管理,区域要守土有责、分区施策,遵循五大平衡原则,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平衡,水污染产生与消减相平衡,水分与热量相平衡,水沙产生与排泄相平衡,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相平衡。(摄影:傅文骏 秦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