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赴中原英烈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外国语学院党政办供稿)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0月1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走进郑州市中原英烈纪念馆,追寻烈士足迹,回顾革命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开展“谈初心、话使命、讲担当”主题党日活动。
全体党员怀着崇敬之情,走进中原英烈纪念馆,参观了抗日战争厅、解放战争厅、大革命与工人运动纪念厅、土地革命厅等10余个展厅。纪念馆运用丰富的文物、壁画、场景复原和声像多媒体技术,详实、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烈在中原地区的艰难历程,再现了中原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大家驻足于每一个展厅,神情凝重,被一幅幅英烈的照片、壁画所震撼,被一个个感人的英烈故事所感动,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看到了中原英烈们英勇抗战的英雄壮举。
全体党员感受着河南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感受着英烈们牺牲奉献、为国捐躯的抗战精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决心以实际行动学习英烈们的英雄事迹。通过此次学习交流活动,全体党员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了铁心跟党、铁肩担当的信念。(外国语学院 供图)
建筑学院开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学习
(建筑学院 朱齐亮 供稿)
近日,建筑学院第一党支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专题学习了水利部《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重要作用 全面加强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我校专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文件,对水利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重要指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了深入学习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重要指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这一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做好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并要求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支部委员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带着信仰学、带着责任学、贯彻落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教研室层面工作相结合,并做出了相应改革计划,使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紧跟时代步伐。
一是课程体系建设上,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调整改进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方面,在构建的主线与辅线纵横交织的课程体系中,突出水利行业特点,增加水文化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强化黄河流域的地域特色生态文化教育。完善“学科交叉”方面,从建筑学的特点来看,其核心就是研究人居与环境的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学科。结合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心学科对生态保护的优势方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居环境有序空间和黄河流域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增加特色课程,凸显黄河文化。本科生课程结合课程体系,设立《黄河文化博物馆设计》、《沿黄地质博物馆设计》等设计课程。再由核心课向辅助专业课辐射,如建筑构造可引入沿黄地域建筑的特殊构造方法,一方面丰富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拓展给学生视野,灌输重视生态保护,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意识。研究生课程结合研究生教育,打造生态城市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设系列课程和讲座,使得黄河文化进课堂,生态理念进课堂等。如沿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等课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逐步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建筑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下一步将着力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建筑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研讨
(建筑学院 朱齐亮 供稿)
结合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近日,教工第三党支部支委邀请风景园林教研室主任吴岩老师共同进行“课程思政”研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型的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近期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经过研讨,确定了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大思政主线,贯穿从第三学期到第九学期的8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4门理论课程、3门设计课程、1门实践课程,希望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认知水平,保证专业能力与思想教育“同向同行”。
本次研讨还确定了教工第三党支部课程思政发展“一根本、二融合、三协同”的主要思路。
一是方向上的政治性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如何贯穿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是项目研究的关注点。
二是融合上的潜隐性关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化专业特色文化和学校、地域文化的融合,打造育人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存在,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才能体现它的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行“基因式”融入,形成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三是系统上的协同性是保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课、设计课、实践环节协同思政,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课堂课下、校内校外多教学平台协同,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大思政素材;三是构建多层次互补、多维度融合的风景园林专业大思政教育体系,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