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供稿:宋凯果 校团委 | 编辑:任智霞 日期:2017年04月03日

3月31日——4月1日,由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主办,水利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承办的我校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龙子湖校区举行大赛分为作品展览、分组答辩、终审决赛公开答辩暨颁奖典礼三个环节。最终遴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代表学校参加河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校党委副书记石品一行参观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现场


校党委副书记石品一行参观作品展览后与部分参赛学生合影

3月31日上午,进入决赛的68件作品在文体会堂布展。本届“挑战杯”竞赛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校千余名师生积极备战经过各院选题论证、初赛选拔,共向学校递交各类有效作品130余件。在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进行书面评审后,共有68件作品脱颖而出,晋级学校决赛终审环节其中,自然科学类作品17件,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14件,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37件,作品内容涉及基础科学、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校党委副书记石品,科技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研究生院、校团委等部门及各学院负责人共同观看了作品展示,认真聆听项目讲解,不时与参赛同学交流并给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参观后,石一行在文体会堂会议室,举行了临时的简短会议。

3月31日下午至4月1日上午,参加决赛的项目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在文科楼6号楼进行了分组秘密答辩。评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认真聆听作品陈述,当场提出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公开答辩暨颁奖典礼现场(一)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公开答辩暨颁奖典礼现场(二)

4月1日下午,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公开答辩暨颁奖典礼在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石品“挑战杯”竞赛评委、指导老师朱贵良教务处、社会科学处、学生处、校团委负责人及各学院团委书记,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代表等400人参加了活动。水利学院《基于火箭地锚的抢险堵复新技术》、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的超声催化技术》、建筑学院《河南传统村落建筑特征与更新发展调研报告》和水利学院《鱼类生物力学特性测试装置》4个优秀项目,依次进行了公开答辩和项目展示,充分展现了我校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根据大赛章程有关规定,经过作品评审和秘密答辩,本届竞赛共评出特等奖4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1项。水利学院荣获本届竞赛的“挑战杯”电力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荣获“优胜杯”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朱贵良教授受聘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指导老师,石品副书记为他颁发了聘书。


校党委副书记石品等为获奖学院颁发奖后与获奖学院代表和参加决赛项目的学生团队合影

(摄影:任智霞)

校党委副书记石品对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参观作品展览后的临时会议上,石品就指出,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这项比赛要激发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热情,对学生作品进行精心指导和完善;要给学生的科研项目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持,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创造;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力争在今年的河南省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新的突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终审决赛公开答辩暨颁奖典礼环节,石品又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齐抓共管,相互配合,进一步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涉及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创新创业学院、研究生院等多个部门和各个学院,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行动去带动,切实担负起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职责,进一步营造齐抓共管、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搭建平台,积极动员,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潜能。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教育手段,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从兴趣小组到科技团队,从学术报告到科技竞赛,引导和激发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影响面和收益面,这也是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四是立足长远,着眼创新,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宣传动员、学习培训、专家指导、分级竞赛、评比表彰、学分认定等工作制度,不断深化活动内涵、突出育人导向、完善工作机制,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向课程化、项目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努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创新中建功立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