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民还是英雄创造历史?”“机遇和实力哪个更重要?”“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力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举办的“明理杯”辩论赛中,同学们引经据典,犀利交锋。
“尚德·鉴史·明理·筑梦”课堂比赛活动,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4门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2015年,针对4门思政课的不同特点,学校设计了不同内容的比赛形式,经过小组、班级、校区层层选拔,最终以校级大赛的形式展示学生们的思政学习成果。
2015年,该校提出“三讲四联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采用“教师课上精讲、课下专家活讲、红色文化常讲”的“三讲”模式,坚持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传统教育和网络技术“四联动”工作机制,将思政课小舞台搬到了全校大舞台。
学生们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00后”们,为思政课堂带来了一份小惊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力学院2020级本科生练佳成站上全校的舞台,面对数百名师生进行了一次题为《我与祖国共成长》的演讲。这是练佳成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起初,他想拿个好名次,查资料、翻文献、做笔记……练佳成反复修改演讲稿,进行模拟训练,从班级初赛到校区复赛,再到半决赛和决赛,整整准备了2个月。但很快,练佳成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很感谢‘备战’比赛的经历,对我来说演讲比赛不再仅仅是念稿子那么简单。”当练佳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他才明白比赛名次一点也不重要。“我能把自己对祖国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够了。”
“比赛是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和学生成长的特点进行顶层设计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梅说。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自我表现欲比较强烈,因此学校在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举办了“尚德杯”演讲比赛,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第二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鉴史杯”历史情景剧演出比赛,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党史故事,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性较强,因此开展“明理杯”课堂辩论赛,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则开展“筑梦杯”微视频制作赛,鼓励学生拿起手机,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记录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形式多样的比赛实践中,同学们去往家乡调研父辈的经历,专程坐上高铁去拍摄“在高铁上看中国”微电影……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张梅既惊喜又感动。
2018年,学校组织学生们开展主题为“弘扬大别山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去往实践地的路上,老师在大巴车上开启了思政课的教学。
“我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历史书中,而是有了真实的感受。”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赵家璇回忆起那段旅程说。“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向上传递,也不是向下传递,而是平行传递。”一次实践经历,让赵家璇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感兴趣。如今,赵家璇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一名研究生。“不一样的社会实践‘更新’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让我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越发清晰和明朗。”
“听老师讲焦裕禄和听他的女儿讲焦裕禄,有什么不一样?”张梅问道。“当然不一样了!每个人讲自己父母的时候,他的真情实感才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学生答道。
一次思政课上,学校邀请了焦裕禄女儿焦守云为学生们讲述焦裕禄的故事。尽管很多学生都听过焦裕禄的故事,但焦守云的讲座还是让学生们纷纷落泪。
思政课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张梅觉得,学生们难以理解离他们很遥远的人和事,而通过邀请课外专家、红色人物、网络“大V”讲思政,就可以增加思政课的亲切感。
近年来,学校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形成了“华水微言大义达人讲堂”系列讲座。如今,讲座已经举办了71期,学生们从最初的“要我听”转变成“我要听”,甚至很多学生的提问都让张梅觉得“很有深度”。
“思政教师聚焦教材内容,更重视将理论讲清、讲透,专家讲座往往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更能用‘中国现实’解答理论学习之惑。”在张梅看来,思政教师和社会专家之间可以形成互补,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对国家政策理论的把握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大势。(见习记者 许子威)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690994412828087324&item_id=11690994412828087324&to_audit_timestamp=2022-04-26%2017%3A57%3A08&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50967591240&showmenu=false&ref_read_id=3a39fdc6-f823-4cdf-b2e4-3d4f7a66454a_1650971151014&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